各位陕西新媒体同仁:
大家好!
陕西,这片厚重的土地,承载着千年历史文脉,也澎湃着新时代的活力。作为扎根于此的创作者,我们既是秦岭渭水的见证者,更是三秦故事的讲述者。为共建清朗、优质、富有生命力的陕西新媒体生态,我们诚挚发出倡议:让我们携手,以有温度、有深度、有态度的内容,展现陕西魅力,连接万千心灵。
一、 坚守真实,筑牢内容生命线
真实是信任的基石,是内容永恒的生命线。
做本土信息的“可靠信使”: 无论传递“兵马俑”动态、讲述“网红”街区故事,还是记录陕北乡村变迁,请务必核查来源,多方求证。拒绝道听途说,警惕碎片化信息,让受众看到的每一则陕西故事都真实可感、掷地有声。
杜绝“旧闻新装”: 历史悠久的陕西需要的是“新鲜”资讯。切勿将陈旧信息刻意隐去时间地点,伪装成热点误导公众(例如:翻炒多年前的“西安地铁新线开通”旧闻)。
尊重原创,守护“秦声”: 那些深夜打磨的美食攻略、跋山涉水拍摄的秦岭影像、潜心钻研的非遗解读,都是宝贵的“原创财富”。坚决抵制搬运、洗稿,让每一份独特的陕西表达都得到珍视。
善用AI,不失“人情味”: AI可辅助整理数据、生成基础文案,但受众更渴望看到你镜头里的市井烟火、你走访后的真实体悟。若使用AI,请主动标注并用心润色,确保内容始终带着“人的温度”。
虚构演绎,清晰标注: 基于陕西传说、历史的情景创作(如“碑林新传”、“长安一日”),请务必明确标注“虚构演绎”,避免混淆视听。
二、 深耕专业,打造闪亮“陕西名片”
专业是立身之本,让我们在擅长的领域发光,成为受众信赖的“陕西向导”。
聚焦本土,深挖价值: 关注陕西热点——从“十四运”遗产活化到“一带一路”西安机遇,从关中农业创新到陕南生态保护……用独立思考剖析逻辑,用人文关怀讲述凡人故事(例如:解读“西安网红城市”现象,既要看流量,更要关注服务提升与市民生活)。
做“领域行家”,讲透“陕西故事”: 若深耕历史,请梳理周秦汉唐脉络,通俗解读考古新发现;若专精美食,请深究泡馍流派、凉皮工艺,用数据和体验说话。将“专业术语”转化为“陕西乡音”,让受众轻松读懂三秦“门道”。
审慎提供专业建议:涉及医疗、投资等专业领域,若无资质,切勿发布如“西安某院专治某病”、“陕西某股必涨”等误导内容;专业人士分享时,务必注明“内容不构成专业建议”,守护受众权益。
标注来源,信息可溯: 引用政府数据(如陕西统计局)、政策文件(如省文旅厅)、专家观点时,清晰注明出处(例:“数据来源:2024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”),尊重知识产权,便于受众查证。
客观解读,拒绝歪曲: 解读政策(如“西安人才新政”)、历史事件时,避免断章取义、夸大其词,坚决抵制传播封建迷信与伪科学,呈现真实、客观、理性的陕西。
三、 秉持真诚,架设沟通“心之桥”
真诚是沟通的密钥,让我们以善意与理性,赢得受众长久信赖。
理性发声,观点公允: 探讨陕西发展议题(如“西安交通治理”),避免情绪宣泄与偏激言辞。多角度思考,提出建设性意见,让讨论更具价值。
拒绝“标题党”,优化阅读体验: 标题应准确反映内容,摒弃“震惊体”(如“西安这地方火了!真相竟是……”);封面与内容杜绝低俗、血腥、暴力,让陕西故事的呈现干净、舒适、有尊严。
尊重个体,保护隐私: 提及人物或群体(尤其是未成年人、弱势群体),严格保护隐私权、肖像权(展示需做模糊处理)。报道(如“陕西乡村儿童”)以保护为前提,避免信息泄露。
促进理解,凝聚共识: 陕西地域文化多元(关中、陕南、陕北),内容应展现“和而不同”的魅力(如分享“各地年俗”),避免刻意放大差异、煽动地域或群体对立。
言之有物,拒绝“注水”: 无论介绍非遗技艺还是解读新政,请确保逻辑清晰、内容充实。善用生动案例(如“一碗油泼面的诞生”讲饮食文化),以鲜活语言提升信息获取效率。
积极互动,共建生态: 重视评论区交流——解答“陕西哪的苹果好吃”,分享实地体验;回应“为西安点赞”,以一句“一起见证陕西越来越好”传递共鸣,让受众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参与者”。
同仁们,我们笔下的每一个字、镜头下的每一帧画面,都是世界了解陕西的窗口。我们深信,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,优质内容必将成为连接陕西与世界的坚实纽带——让历史的厚重、当下的活力、未来的可期,生动地呈现在全球面前。
路虽远,行则将至;事虽难,做则必成。 让我们以真诚为笔,以专业为墨,以热爱为魂,在新媒体的广阔天地里,携手书写属于陕西的时代华章!
陕西新媒体创作者同仁 共勉 |